首页 > 专题 > “沿着总书记的足迹——感恩奋进新征程”全国党刊全媒体宁夏行主题采访 正文

塞上江南满目新

稿件来源:《共产党人》2023年专刊 作者:《新西藏》杂志社记者 邵苗苗 达瓦次仁 发布时间: 2024-01-25 | 打印 | 字号:TT

  7月17日至20日,“沿着总书记的足迹——感恩奋进新征程”全国党刊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在宁夏举行。来自中央媒体和全国地方党刊的70余名记者深入基层,沿着总书记的足迹,聆听领袖故事,重温鲜活场景,在践行“四力”中感受塞上江南的独特之美、记录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貌、讲述感恩奋进的宁夏故事。

截图20240124183359.png

杨岭村群众的幸福笑脸。

       七月的塞上江南,沃野千里流翠泻绿;黄河滋养的大地,生机盎然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宁夏考察,擘画“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”的宏伟蓝图,赋予建设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”的重大使命。

  牢记嘱托,感恩奋进。720多万宁夏各族儿女牢记嘱托,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,交出了建设美丽新宁夏的优异答卷!

  “更好生活还在后头”

  位于宁夏南部的固原市,山高沟深,土地瘠薄,曾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确定为“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”的西海固核心区,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。

  2016年7月18日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的第一天,便来到这里。“这是我第3次到固原来。”习近平总书记说道,“我提出再到比较艰苦的农村看一看”“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,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。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。”

  脱贫攻坚,一头连着国之大计,一头连着民生幸福,始终牵动着总书记的心。

  在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,习近平总书记从住房、设施、牛棚到就业、收入、上学、看病、公共服务,他一一察看、关切询问。在得知村里这些年在水、电、路、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,特别是对贫困户实施人均发展一亩粮、一亩菜、一头牛的帮扶措施,使贫困户收入越来越有保障时,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说道,“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”,指出,“一个村子建设好,关键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”“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”“农村不能比城市差,基本公共服务要一样”“要把孩子们的教育搞好,绝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”。

  殷殷嘱托,声声入耳;绵绵厚望,催人奋进。近年来,杨岭村充分利用现有资产资源,通过支部主导、企业带动、群众参与的模式,着力发展特色养殖、民宿餐饮,着力加强生态建设,着力培育旅游产业,实现了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。2019年底,杨岭村87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,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6305元增加到2022年的14823元,先后被评为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“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”“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”等。

  杨岭村的山乡蝶变,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。2020年底,宁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,如期交出了脱贫答卷:全区9个贫困县(区)全部脱贫摘帽,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,80.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
 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2020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宁夏,强调“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,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,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。”

  夏日,行走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,一栋栋农家村居错落有致,一条条村道宽敞清洁,一张张幸福绽放的笑脸,见证着乡村振兴迈出的新步伐。

  弘德村是“十二五”生态移民村。2020年6月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,提出“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,重点解决产业、就业、社会融入三件事情”,勉励“乡亲们搬迁后,更好生活还在后头”。

  “2017年我们家就脱贫了,现在孩子有学上,收入有保障,日子越过越好了!”村民刘克瑞笑着对记者说道。

  殷殷关怀化作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。弘德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1800元增至2022年的14200元,昔日“扬沙之瀚海,千载沉寂”的大地如今摇身一变,成了今日“繁荣之绿洲,百卉流芳”。

  2022年,宁夏第二季度和上半年,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居全国第一位,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069.57亿元,增长4%,增速位居全国第6。

  塞上大地,一幅幅乡村振兴、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画卷正渐次铺展。

截图20240124183408.png

黄河是宁夏人民的幸福河。

  “更加珍惜黄河,精心呵护黄河”

  黄河之滨,微风习习,绿意绵延。

  位于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核心区域的吴忠市,黄河穿境而过,全长69千米。

  2020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吴忠滨河大道古城湾砌护段,察看黄河生态治理保护状况,听取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汇报。指出,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。”强调,“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,更加珍惜黄河,精心呵护黄河,坚持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,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,统筹推进堤防建设、河道整治、滩区治理、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,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。”

 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,吴忠市紧紧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,更加珍惜黄河,精心呵护黄河。

  ——打造标准化堤防。分期分批实施了黄河吴忠城市段堤防工程、河道整治工程、护岸工程等,按照城市段防洪50年一遇、其余河段20年一遇的标准,建成吴忠段标准化堤防工程61.8公里,整治黄河吴忠南干沟至城西排水沟10.8公里河道及砌护河岸,治理河段14处,新建坝垛、护岸29公里。

  ——系统修复水生态。2018年以来,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63.3平方千米,实施小流域治理28条360.63平方千米,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。在黄河吴忠城区段28公里两岸和清宁河、清水沟、南干沟、南环水系等环城水系两岸,分别建设30-100米的生态绿化带,绿化面积1.5万亩,栽植各类绿化植物600多万株,有效地改善了沿黄河周边的生态环境。

  ——深入推进河湖长制。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全市效能目标考核,压紧压实责任链条,全市每条河流(沟道)、湖泊实现河湖长全覆盖、“一河(湖)一策”档案全建立,各级河湖长主动巡河,现场办公,协调解决河湖问题。

  ——大力开展综合治理。始终把保护“母亲河”作为第一工作要务,大力开展“保护母亲河”等系列专项行动,形成依法管河治水长效机制。

  ——系统治理入黄支流。对汇入黄河的各条支流进行了系统治理,采取砌护、疏浚、绿化等工程措施,实施了清水沟、南干沟流域污染综合治理项目、清水沟支沟治理项目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,对生活污水处理厂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,新建人工湿地4处,入黄水质保持地表水Ⅳ类标准。

  ……

  一系列举措,筑牢黄河流域生态防线,守护着母亲河的安澜。全区水土保持率达到76.9%,年入黄泥沙量由1亿吨减少到2000万吨,森林覆盖率较2019年提高2.8个百分点。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0%以上,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保持Ⅱ类进Ⅱ类出。

  “水清了,草绿了,在黄河边生活的百姓们也更舒心了。”在安澜亭休息的陈杰欣慰说道。

  如今宁夏,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母亲河”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成现实。

截图20240124183725.png

采访团来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采访。

  “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”

  从一片荒原到企业林立,从技术受制于人到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……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20多年来,创造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奇迹,建设成为宁夏高质量发展示范区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化工园区。

  2016年7月19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,在了解宁东基地规划建设总体情况后,指出,“在我国西部建设这样一个能源化工基地,特别是建设一个目前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,具有战略意义”,发出了“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”伟大号召。

  “目前,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年产400万吨煤制油、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等世界级工程、60万吨/年焦炭气化制烯烃等一批大项目、好项目。”谈到宁东基地取得的成就,负责人难掩自豪,“下一步,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将加快推动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,争做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排头兵。”

 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连续5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前10名,成为中部和西部最大的化工园区。

  大道至简,实干为要。宁夏大地上,一处处埋头苦干、真抓实干的火热场景,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洪流。

  六盘山下,数万亩蔬菜种植基地阡陌纵横,勾勒着大地之美。依靠发展冷凉蔬菜种植业,彭堡镇姚磨村建成固原市原州区首个万亩冷凉蔬菜基地。从姚磨村种出的蔬菜,色泽、大小高度一致,高品质蔬菜经过精加工,被销往全国市场,冷凉蔬菜成为群众的“致富菜”。

  贺兰山东麓,葡萄园连绵百里,绿意盎然。2021年,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国(宁夏)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大平台落户宁夏,宁夏抢抓发展机遇,建成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,小葡萄做成了大产业。

  ……

  肩负建设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”的重大使命,宁夏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“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”的实干精神,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道。十年来宁夏实现两个“翻一番”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.1%,高于全国年均增速0.5个百分点,用十年时间跨过2000亿元、3000亿元、4000亿元3个千亿元大关,人均GDP翻了近一番;按照“越是欠发达地区,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”的指示,大抓科技创新,R&D(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)投入强度十年翻了一番,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全国第22位提升到第18位,迈入全国二类创新地区,“科技支宁”东西部合作的“宁夏模式”正在全国推广。

>>><<<
【作者】:《新西藏》杂志社记者 邵苗苗 达瓦次仁
【来源】:《共产党人》2023年专刊